托马:法渊阁里的非洲哥【CUPL正能量第95期】

文/团宣通讯社 钟远

头戴一顶红色的雷锋帽,炯炯双眸,健硕身躯,手捧一本《论语》,在法渊阁的一角,徜徉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海洋中……他从遥远的非洲大陆来到法大,在这里修身、治学,为了自己心中的“乍得梦”。

人物简介:东罗纳·阿达瓦·托马,来自乍得共和国西南部凯比河省,437必赢会员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,成绩优秀、热爱学习、热衷公益,曾参加图书馆义工、敬老院志愿服务等多项志愿工作。

感受中国奇迹

乍得,是生养托马的地方,位于非洲中部,一个仍然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度。2009到2013年,少年托马在天主教会学校学习,期间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,他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,不仅辅导、关爱父母病丧的孩童,还到监狱里与服刑人员聊天,用《圣经》安慰、感化他们。“对我来说这是一种社会方面的学习,通过这些活动我可以了解学校外面的生活。”托马袒露出自己最初的想法。

起初,托马想做一名神职人员,“因为神父可以帮助更多的人。”在乍得,宗教对政治有很大的影响,“我们可以通过宗教来教育人民,促进发展。”托马静静回忆着最初的志向,目光炯炯。

后来,进入大学,托马因成绩优异,被乍得政府选派出国留学。当谈到专业选择时,托马表情变得严肃,他郑重地说:“我的国家在国际关系这方面做的还不够,人才太少,我想要为家乡做些事情。”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能更好地满足初衷,于是,他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。“在我们国家人民心里,中国是一个发展奇迹,而且还支援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,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。”聊到来中国的原因和感受时,他一连说了几个“了不起”,“中国的朋友也给了我很多帮助。”新的生活,每一步都是迥然不同的。

读书需要感悟

2014年起,托马开始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国际政治,随着学业内容的日渐精深,他开启了“学霸模式”,每天坚持6点起床学习,制定并实施一部自己的学习计划。“我看书慢,需要逐字翻译,很多地方都看不懂,这些地方我就多看几遍。”即便是到了周末,他也不会花费大把的时间在娱乐上,他更愿意在寝室或图书馆里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。“有志者,事竟成”是托马的读书信条,校园中他总会一路疾走去法渊阁,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来读书。

朋友曾赠予托马《诗经》的两篇手稿,一篇《采薇》,一篇《无衣》,“《诗经》是一部中国古代的诗歌集,有两三千年的历史,孔子很推崇它,也希望你能够喜欢。”托马心悦地接过手稿,重重地点着头。

托马爱书,如痴如醉。他时而徜徉在《论语》的海洋里,纵有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风吹浪打,也不能阻挡其与先贤的思想交会;时而漫步在《资本论》的伟岸殿堂中,即使世界观迥然不同,也让他深深景仰哲人们高深的学术造诣。

期末复习期间,他用“回想记忆法”来巩固知识,“知识中的重点内容,我自己会抄下来,每天回想昨天的内容。”托马善学、爱学,同学们都叫他“学霸”。“但我还是个‘学渣’,还需要更多的进步。”托马笑道。

感动来自身边

来到中国,托马再次投身公益,从大一到现在,先后报名参加了图书馆义工、敬老院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。在图书馆义工的工作中,他担任小组长,管理组员、协调工作,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井井有条,这些都让组员们心服口服,“非洲大哥管得好,也带得好!”在托马的眼里,图书馆是每个学生经常要去的地方,当义工可以帮图书馆营造一个好的环境,规范秩序。“每当进入到考试复习的关键阶段,管理出现了更多的困难。”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矛盾,托马平静道:“自己做好衡量,有的要放宽,不要管太死。”他用这种服务理念化解了不少冲突。谈起参与公益活动带给自己的收获,托马坦言,“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,让我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,学习中国话。而且,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。”

托马的微信名字叫“我思故我在”——“没有思想,生活没有什么意义。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。”托马觉得不论事情大小,自己需要认真做好,无论多难。“我经常会自己鼓励自己,我很乐观。”

托马对自己的朋友十分感激,“刚来法大时,遇到的朋友们对自己的帮助很大。我们常常出去聊天,一方面可以练中文,另一方面可以学到新东西。孔子说‘三人行必有我师’,每个人都需要朋友,我也一样。”

托马喜欢用自己的理解阐释所学,能得到大家的认同,他便欣喜地开怀大笑,来自赤道的热情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。